成都:推进教育互动发展 促进教育圈层融合
2012-12-28 10:21:01成都日报
本月,成都市教育局推进教育互动发展促进教育圈层融合作为2012年度创新项目迎来年终大考:在市政府部门及管理单位2012年工作创新项目考核专家评估会上,经过限时陈述,专家追问、点评,评估打分等多个环节,**终得分7.63分(总分8分),位列75个参加考核部门(单位)的第三名,获得专家们的一致评好。
近年来,成都市教育局认真落实三圈一体的发展战略,在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平台上的先行先试,以完善政策机制为导向,突破行政区划和经济圈层界限,深化市域统筹、全域发展;以县县教育联盟为框架,突破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约束,促进整体联动、共谋共进;以学校结对发展为基础,打破学校在县域内自我封闭发展的格局,促进学校互动、内涵发展;以干部教师交流为重点,打破干部教师唯我所有格局,实现异地交流、区域互派;以优质资源辐射为深化,打破优质教育资源唯我独享格局,强化以城带乡、圈层共享。
今年,成都市教育局出台《关于深化城乡教育互动发展促进教育圈层融合的意见》,通过建立捆绑考核机制、表彰激励机制、经费支持机制等,推动20个区(市)县(含高新区)组建一对一的教育联盟,形成以区县联盟为平台、以学校结对为途径、以干部教师交流为重点的教育资源全域成都流动格局,有效打破中心城区、近郊、远郊三个圈层的界限和县域之间的壁垒,促进教育圈层融合和三圈一体发展。
如今,锦江区金堂县教育联盟、青羊区蒲江县教育联盟、成华区大邑县教育联盟、高新区都江堰教育联盟等都已经组建并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按计划,在未来三年中,全市所有区(市)县都将结对互动发展,通过城乡学校互动,促进圈层融合。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深化教育公平,既要着力推进和巩固校际均衡发展成果,又要着眼全域成都,主动推进县域均衡、圈层均衡、城乡均衡发展。该负责人表示,贯彻落实三圈一体发展战略,推进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既取决于全市教育整体水平,更取决于各个圈层教育的融合共进。需要在市域层面,打破现行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努力将资源的县域独享、学校独享转变为全市共享、圈层共进。
2011年,以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项目成果为依据,市政府科学决策,决定实施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从人、财、物保障等方面全面提升办学条件,确保达到全国一流、西部**的标准。在推进资源配置高位均衡的同时,需要主动探索管理、质量等教育内涵提升的新途径、新办法和新机制,努力实现教育的优质发展。
据介绍,成都市成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以及被国务院确定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城市后,大力推进教育互动发展,深化市域统筹教育发展机制。
突破圈层界限深化市域统筹
今年,成都市全面组织实施城乡教育互动发展促进教育圈层融合项目,并将试点阶段的以城带乡深化为以城带乡、双向互动,基本形成了广覆盖、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互动发展格局。通过显性资源的互动,有效打破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据介绍,在实践中,城乡教育互动发展促进教育圈层融合项目以完善政策机制为导向,突破行政区划和经济圈层界限,深化市域统筹、全域发展。建立过程管理系统,实行联盟捆绑考核制度,纳入对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的年度目标。设立教育互动发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名校集团发展等专项经费进行支持奖励。对交流到农村学校的干部教师,在提拔任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方面优先和倾斜。通过《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指标体系》、《区(市)县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体系》、《城乡教育一体化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多维度动态监测、评价和反馈县域差异、圈层差异、城乡差异。
结对互动发展提升学校品质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促进教育圈层融合项目还以县县教育联盟为框架,突破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约束,促进整体联动、共谋共进。如今,全市20个区(市)县全部结成一对一教育联盟关系。通过签订协议、共同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年度计划等,在教育理念、管理、制度等方面整体对接和谋划,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构建区(市)县间的教育联盟关系后,在学校结对发展为基础,我市还打破学校在县域内自我封闭发展的格局,促进学校互动、内涵发展。10对联盟框架下,学校结对256对,参与的中小学校480所,公办幼儿园覆盖面17.87%,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覆盖面41.53%,普通高中覆盖面45.21%。56所职业学校相关专业加入11个专业职教集团,学校覆盖面60.21%。结对学校相互参与的培训128次,对方参与的教师5835人次;共同承担课题19个,对方参与的教师879人次。
教师异地交流共享优质资源
以优质资源辐射为深化,打破优质教育资源唯我独享格局,强化以城带乡、圈层共享。联盟框架下,15所农村学校被纳入中心城区名校集团管理;石室中学、七中、树德中学分别在三个极重灾区领办了1所学校,七中育才学校、成师附小分别领办金堂县的1所中学和1所小学;青羊区与蒲江县、温江区与崇州市的5所学校以及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参与学校委托管理试点;2993名骨干教师与4546名农村学校教师、青年教师结成师徒。这些措施,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规模,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有效稳定了农村当地生源,减轻了中心城区学位压力。
在推动城乡教育互动发展促进教育圈层融合的过程中,我市以干部教师交流为重点,打破干部教师唯我所有格局,实现异地交流、区域互派。以学校结对为基础,联盟间互派干部125名(任职一年以上的122人,三年的38人),交流教师754名(交流期限全部超过半年,一年以上的280人),交流的干部、教师比例约占结对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52%。
五个首创实践形成成都经验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促进教育圈层融合是一个创新性的工作首创全市所有区(市)县参与的一对一教育联盟方式,强化了区(市)县在全域成都发展中的责任,创新和深化了市域统筹的方法和内涵;首创并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教育互动发展格局,促进了教育资源以及理念、管理、制度等隐性教育要素的融合,多维度突破了现行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创新地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拓展为抓中间、带两头(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主,向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两端延伸);首创跨区域政府购买服务、契约式管理的学校委托管理模式;首创县县捆绑考核制度,创新了对县级教育工作的考核方式。据介绍,该项目既有成都首创,也有外地经验的本土化吸收利用、系统升华,整体成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典范,为国内首创,整体原创。
该项目已经作为成都经验得到推广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重要举措和取得成效不可或缺的经验,得到充分展示和有效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