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食品加工专门作业研讨体系构建和运用化学员教育方略的探讨
2012-12-19 08:11:01中国教育招标网
能力是知识的升华与内化,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传授这个基点,但高职的理论教学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这在高职院校似乎达成共识,但在实际中落实得不够到位。如:在教学安排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没有很好地融合去实现在做中学、学中做,必然导致讲的过多;在教学内容上,学科间重复、交叉的问题时有发生,部分教师学科本位思想严重,教学中总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要落实必需、够用的原则,必须真正树立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围绕能力目标,确定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知识基础,坚决删减不必要的知识内容。
人才质量的提高体现在全面素质的提高上,包括思想品德、文化、职业与心理素质等方面。思想道德素质包括坚定的政治信念,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国家、对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自觉的公民意识及良好的法制观念与道德规范等。这是人才素质的灵魂。职业素质包括职业操守、敬业精神、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艰苦创业的作风等。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学生进入社会的立业之本。文化素质包括现代先进的和传统优秀的人文文化。它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与情感体验。学生具备了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才能积极应对竞争中的挫折与挑战。落实素质教育必须树立素质教育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观念,要明确除了思想品德课理所当然地发挥素质教育的功能外,其他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活动等都应从不同角度来提高学生的素质,此外,还应开设一些选修课程,形成全面素质教育的系统。
重视特色形成,实现整体优化的原则。特色鲜明的培养方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前提条件,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应努力从各方面形成特色。如: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即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都根据企业的要求来定;走课程整合的路子,即减少课程门类,实现知识的综合化;走专业方向细化的路子,即在专业范畴内,根据就业的不同方向,课程体系体现有分支的培养目标。要全面实现培养目标,还应遵循整体优化的原则,即寻求课程结构的**优组合、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的**优选择,充分挖掘课程体系的整体效应。
课程体系建设的模式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可概括为三类,**类是三段式课程。它由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或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等构成。这是典型的学科导向课程模式,其结果是将学生导向知识体系。第二类是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此课程认为,在任何一群相关职业中,都有一套通用的知识与技能,针对这些知识与技能设置的课程就是宽基础;在宽基础之上,针对某一特定岗位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所设置的课程即是活模块。这一课程仍未脱离三段式的模式范畴。第三类是一些职教专家提出的、还处于探索阶段的课程,如雷正光的就业导向课程、姜大源的行动导向课程、徐国庆的实践导向课程等。它们的共性是:都强调打破现有的学科导向课程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都以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需要为中心设置与选择课程,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都以工作过程为依据,排列课程顺序。其结果是将学生导向工作体系。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体会,我们很认同第三类课程的理念,据此建设了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的步骤1职业分析。是以社会需求调查为基础,从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具体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2能力分析。针对每个职业岗位分析胜任它所需的能力支撑,即岗位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3能力归类。按前面所提到的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类,以便逐项转变为教学要求。